首页» 工大故事

化工学院优良教风溯源

发布日期:2022-03-03 作者: 任宝山 访问量:

    不论是河北工学院的化工系,还是现在河北工业大学的化工学院,其教风一贯优良,堪称我校办学的一个亮点。化工学院优良教风的形成与发展有一条明晰的渊源关系,其源头在于重建初创时期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工作模式和工作作风。为要弘扬传统,有必要追根溯源。粗略回忆,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为师之道先过教学关的理念。

1958年到1960年前后,老院长潘承孝教授明确提出“过教学关”的办学理念,而后又倡导加强“三基”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在贯彻实施潘老的这一办学思想中,化工系首任主任佟明达教授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过教学关成为化工系上下一致的共识,焕发出重视教学工作,在教学上下功夫,锤炼“三基”教学本领的强烈意识。认真讲好每一堂课,以讲课受学生欢迎为荣,树立了为师之道的正确价值取向,从而为教师教书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系主任佟明达教授是潘老从天津大学带来协助他重建河北工学院的几个系主任中最年轻有为的一位。当时他已经是国内颇有名气的硅酸盐专家,他不仅有骄人的科研成果,更深谙教学规律,潜心教育事业,且人品高尚,善于与人合作,又积极接受党的领导。佟主任在教学第一线,用身教垂范和诠释如何过教学关,怎样加强“三基”教学,对当时刚从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们影响巨大,对他们教学观以及教学基本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根基。

佟主任为尽快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还主持建立起集体备课、重点难点集体研究、试讲讲评、教研室主任质量把关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的制度,通过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保证授课质量,并不断提升教师们的讲课水平。

存在决定意识,初创时期的教学理念、工作方式,烙印于心,成为当年这批教师们毕生践行的价值观念和品格行为准则。

二、党、政、业务领导密切协同。

化工系初创时期形成的党、政、业务领导是一个和谐的工作集体,由邢政、晓峰、佟明达组成的“铁三角”领导架构,是强势、高效、相互尊重、相互协同的团队,邢政主抓党务,她为人豪爽,不拘细节能驾驭全局;晓峰主抓行政,她工作干练、举重若轻又平易近人;佟明达主持教学工作,他高瞻远瞩、驾轻就熟成竹在胸。更难能可贵的是邢政、晓峰能充分尊重系主任佟明达的意见,尽力支持他的工作,使他的教学主张得以实行。在化工系招收新生时,她们曾支持佟明达的意见,将一些高考成绩优异但出身不好的学生录取进来,在遴选留校毕业生时也采纳了佟主任的意见,留一些所谓“白专”学生,充实师资队伍。这在左倾思想颇为盛行的时代,她们能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不容易。

正由于“铁三角”领导工作的和谐一致,才能将重视教学的理念,变成化工系的工作方针,变成党、政、工、团的具体活动。系机关人员以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服务为荣,教师、实验人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荣的风尚,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的。

另外,佟明达作为专家学者,是双肩挑领导,坚持将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全系的行政和教学管理工作上,而将科研、备课统统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这种以教学管理为主业的工作模式,对重视教学和教学工作的风尚形成,起到了身正为范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学术带头人带头主讲基础课程。

学术带头人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他们的教学水平,都会潜移默化影响青年教师,成为他们效法的榜样,所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中,学术带头人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在佟明达主任的倡导下,当时化工系一些资历比较老的教师,都率先投入基础课教学,争相用优良的授课质量和教书育人的业绩为青年教师们带好头、树样板。各教研室主任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自身业务要过硬,还要千方百计地组织教学研究,严肃认真地组织教学讲评,为教学质量把住关口。初创时期,各门功课不仅能顺利开设,而且很快走上正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水平,这是教研室主任们辛勤劳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教研室主任决定着一门课程的成败与水平高低,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是化工原理课程在天津市高校竞赛中获得四连冠的重要因素,也是河北工学院能够立足于社会并很快赢得信誉的基石。

佟明达主任是那种只要在学生们面前一站就能提升学生的学识与品格境界的教授,他话语不多,但句句切中本质,令人彻悟,他时常深入实验室看学生们做实验,偶尔问上一两句,但就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却能让学生们对实验有一种全新的感悟,对相关概念与实验方法有更透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种出神入化、点石成金式的高境界教学令学生们陶醉、向往、折服。

由于基础课有学术带头人领衔授课,新生入学后很快就能进入孜孜求学的心情和状态,很少有新生入学失落现象。

四、优秀青年教师群体脱颖而出独挑大梁。

在化工系重视教学工作的氛围中,到六十年代前后,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涌现出来,形成了遍及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的优秀教师群体。像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这些重点课程,优秀青年教师都达十余人之众。他们年富力强,又有得天独厚的培养锻炼,所以虽年纪轻轻却已成熟老练,常以非常的能力驰骋讲台,为尔后长达三四十年的高水平教学奠定了条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河北工学院现象:一个新建的属于二流的学校,却拥有一支不输于一流院校的青年教师团队。到文革结束时,他们已经能独立撑起一片教学新天地,这其实也是我校几十年后成功晋级“211”工程的重要原因。化工原理课程竞赛四连冠,只不过是当年这些优秀青年教师们高水平教学潜质的外在表徵。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批优秀青年教师的教风。他们潜心钻研教材,广泛参考材料,精心准备教案;他们总是力求完美地讲好每一节课;还要常教常新地改进教学,精益求精。他们课后必留作业,并对学生们的作业全批全改。每次课后都要安排答疑时间,以面对面地为学生们解惑释疑。他们中的不少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甚至将答疑地点安排在学生宿舍的楼道里。这番送货上门式的教学行为,折射着他们一心一意、千方百计保证质量,唯恐学生学不到手的急切心态。

更加令人称道的是,这些青年教师们好学乐教,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了学生成才的共同特质。在学生们面前,他们竭尽所知所能,津津乐道,以致无我忘我,是他们几近本能式的奉献,才铸成了足以载入校史的伟大业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化工系初创时期的优良教风,经几届后任领导们的倡导,有幸得以继承。时至今日,化工学院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讲课讲评活动与初创时的教研活动一脉相承,只是起点更高,内容更深刻更系统,规模与形式更胜一筹。

回忆这些陈年旧事,近索教风的渊源延革,不仅在于纪念先贤们的业绩,更在于期望河北工学院的优良教风能久远地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作者:原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2005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