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院长潘承孝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工程教育家、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他治学认真、从教严谨。在他从教76年中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我校许多教师心目中,潘老的教育思想仅局限在智育教育方面,局限于工程教育领域,如他提出的“三基教育”“工学并举”“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等等。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德育方面也非常重视,关心学生做人做事、健康成长。他认为,德育教育是培养 “四有人才”的需要,它可促使学生在政治素质、政治方向、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教育和提高,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智育和德育、红与专必须并重,缺一不可。
在这些方面我深有体会。因我长期在马列主义教研室 ( 后更名为社会科学部 ) 工作,并和潘老是邻居( 同住在三段 ),见面机会较多,比较熟悉,所以聆听他的指导和教诲较多。现在回忆起来,有三点记忆较深,终生难忘。
首先,高校必须牢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潘老认为 : 这个总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办学的总的出发点,也是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案的总的依据。我们的专业教育必须做到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总的培养目标。当然对你们搞理论教育的同志来说,更应重视和贯彻,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具有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能力等。你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务必要把这个要求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过程之中,这个任务和要求非常重要和繁重,希望你们能高度重视,力求做得更好些。
其次,具体到如何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潘老有三点认识和建议。第一,要学好基本理论和观点。只有把理论基础打牢了,才能教育学生明确政治方向、分清是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老讲理论,背条条。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想什么,对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有什么看法,以及对人生有什么期盼和打算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我们的理论教育才有效果,才起作用。第三,要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教学方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可在适当时候如周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搞些社会调查等。
最后,潘老的教育思想还表现在强调“三基教育”“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工学并举”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学生下工厂实习、搞设计等,不仅学各工种、各种设备的性能、特点、具体的实际操作,在学工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习,在和工人师傅学习过程中,学习工人阶级爱党爱国的优良品质,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勤劳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同学们做到红专并举。
马列主义教研室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的意见,在学习其他高校经验的同时,也融合潘老关于德育教育的意见和想法。多年来,马列主义教研室探索出理论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堂 ( 亦称第二课堂——如选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组织课外业务教育活动,如马列读书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业余党校、系列讲座等 )、社会实践课堂 ( 如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以及到农村、工厂进行学习参观和社会调查等 ) 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取得较好的效果,1987年6月,河北省委科教部在我院召开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座谈会和现场会。省委书记邢崇智、省委常委科教部长陈玉洁等同志亲临现场主持和指导。会后,省委科教部专门发文 (87年5号文件 ) 介绍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改革的做法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天,我们回忆潘老学习潘老,虽然已事隔三十多年,仍然感到潘老关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办学思想,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富有远见。当前,我国的发展已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调动我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凝心聚力,为实现我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而奋斗。
作者:于锡三,原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1995年退休。
文章来源:《潘老的故事》(2019)